近日,我院博士生导师周思中教授应邀在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作了题为《18世纪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史》的学术讲座。清华大学师生代表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岸瑛副教授主持。
清代瓷胎画珐琅是中国彩瓷艺术的巅峰,被誉为中国彩瓷“皇冠上的明珠”。周思中教授从清代瓷器发展的宏观脉络出发,深入浅出地为在场师生梳理了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风格形成与流变历程,提炼总结了珐琅彩瓷技术在18世纪以来中国瓷业发展创新中的重要影响。
周思中首先介绍了“瓷胎画珐琅”品种的基本定义与功用,并对色料、瓷胎的开发研制到烧造成器的过程作了详细说明。随后,他从瓷胎、形制、纹样、款识、整体风格等方面,为在场师生详尽分析比较了康雍乾三朝时期,瓷胎画珐琅的艺术风格特点与差异。在梳理概括瓷胎画珐琅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之后,他又分析了这一器型的形成原因。
周思中指出,清宫瓷胎画珐琅创造了明清彩瓷的新品种,为18世纪中国明清彩瓷业及釉上彩业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带动了中国传统釉上彩走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给景德镇的彩瓷业注入全新的活力,也为全国的彩瓷粉彩业在19至20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景德镇瓷业的生产密集化提供了精细化样本。瓷胎画珐琅的烧造研制,体现出满清这一后起的新兴民族尽力学习文明先进民族优秀成果的不拘一格,展现出顺应时代的新兴民族在文化融合与创造上的“新势能”,这都值得当下的中国陶瓷艺术事业学习借鉴。
讲座最后,周思中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学术气氛热烈。
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聆听周思中教授细致全面的专题讲解,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18世纪以来中国陶瓷业的蓬勃发展,明确了清宫瓷胎画珐琅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发展长河中的重要意义,领略了中国陶瓷艺术融合文人雅趣、中西工艺的别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