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凤舞 图/孙俊)2月23日下午,艺术文博学院在学院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一场以“古罗马时期的希腊雕塑家和罗马收藏家”为题的专题研讨会。来自罗马的古典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Lori-Ann女士作为主讲人参加研讨会,我院美术学系主任周思中教授主持会议,我院各教研室教师和学生代表共计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Lori-Ann女士主要讨论了古罗马时期罗马雕塑研究的方法论,从背景,画面和文字等多个角度入手,让大家了解复制与收藏的关系。古罗马时期欧洲50%的雕塑来自罗马,18世纪,罗马利用指针仪器完成了对雕塑的精确复制。但是他们并不想做的完全一样,而是想适当的改动。根据希腊的原件,安上罗马人造型的头或者以同样的雕塑加上不同的装饰,变成神话当中的人物来满足罗马收藏家的需求,被更多的罗马收藏家接受。
研讨会中,Lori-Ann女士还提及了如何鉴定雕塑的制作时间,可以从罗马复制品的署名方式来做粗略判断。大部分雕塑上会有雕刻家自己的名字、父亲的名字和来自哪里。艺术的创作父子承接、师徒相传,雕塑的艺术在于一代一代传承。大多数艺术家署名的方式会写“过去正在制作”,表示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也有可能会署上过去知名艺术家的名字来提升作品的价值。
在探讨环节中,周思中教授就当时罗马与希腊雕塑各自的特点提出问题。Lori-Ann女士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罗马雕塑以现实的刻画反映史实,追求具象化;希腊雕塑则以神话题材来反映,追求完美。另有老师提出制作大理石雕塑之前是否要制作泥范以及做青铜雕塑是否用到蜡材料。Lori-Ann女士对此基本表示肯定,罗马是通过泥塑再进行大理石雕塑复制,可以等比例的放大和缩小。青铜雕塑的制作类似中国传统的失蜡法。还可通过观察部位的衔接来判断雕塑的制作时期。
通过此次研讨会不仅让与会人员对古罗马时期的雕塑艺术及其发展和产生的影响增进了了解,而且对同时期希腊与罗马雕塑艺术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