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力弘扬教师躬耕教坛、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教师以身边人为榜样,进一步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考古文博学院党委特推出优秀教师风采展示。希望全体教职员工向先进学习,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争做“四有”好教师。
冯冕,考古系教师。2020年以来一直负责《陶瓷考古》、《古陶瓷彩绘装饰》、《考古通论》等课程讲授,坚守讲台勤恳耕耘,做好时代教书匠。
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在教学过程中,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考古课堂中,将传统考古教学与我校在陶瓷科技考古方面的优势融合,以学科前沿为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她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授课内容条理清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启发思维;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勇于创新,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法授课,用生动的授课方式将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二、潜行钻研,严谨治学
在科研上,她潜行专业研究,努力探索新领域的学科前沿。她深知,科研的探索是提高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方式。在2022年度,她在《考古与文物》发表一篇CSSCI刊物文章《早期青白瓷的工艺演进及其原因——以景德镇窑为中心探讨青白瓷起源问题》;并主持完成了省社科《文化自信背景下景德镇陶瓷工业文化及其影响研究》与市社科《景德镇明清御窑厂的陶瓷工业因素研究》等科研项目,获得了一致好评。
冯冕老师献身教育,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
胡思琪,博士,文博系主任,硕士生导师。自2016年从教以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在《陶瓷概论》、《中国陶瓷史》、《从china到China: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等课程教学中,始终做到常教常新,课堂教学获得学生一致好评,多次教学评价获得优秀,主讲课程《陶艺欣赏》入选2022年度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作为团队骨干主讲的课程《陶瓷概论》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和2020年度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作为团队骨干主讲的课程《从china到China: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先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2019年度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立项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她坚持上好每一节课,钻研每一个教学问题,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持续完善知识结构,荣获江西省第二届学校美育教学展示活动三等奖。她坚持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能和水平,荣获江西省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她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先后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和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1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6篇。
她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引导教学,先后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课题2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主持在研省级科研项目2项。面对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她积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所教课程与学生的文明素养紧紧结合,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目前3门课程被学校列为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作为核心团队成员主讲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刘启寰,中共党员,考古学博士,文博系副主任。源于对学生的热爱,秉持对教育的执着,他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内化于心,以身作则,自省自修,正己化人;他将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职业操守外化于行,把自己的经验心血倾注到教学的每一处细节,默默无闻地耕耘在文博人才培养事业的热土,常葆职业初心,保持教师定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以真为责,做学生的引路人。
做有真情的教育,用伟大的目标感召学生。他积极参加研训活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反复打磨课程设计,同时在课程开始以后不断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听课情况,并对上课思路进行相应调整,严格保证课堂质量。作为党员,他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他时刻教导学生秉承问题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心为桥,做学生的知心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用光明的未来激励学生。他每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关心每位学生的课业完成情况,从不落下任何一位学生。他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情感诉求,常常能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做学生进步的助推器。他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光”、“发热”。他常说:“老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信任的点头,在学生们眼里都是爱和真诚的反馈。”工作中他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学生遇到的问题,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引导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三、以学为先,做学生的解忧人。
做有灵魂的教育,用历史的眼光启示学生。如果说课堂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那么不断对教学手段进行探索便是这趟旅程中的必要修行。他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施行 “理论教学、实践考察、以赛促学、以文促干”四位一体的教学手段,打造全方位、深层次、多通道的“立体课堂”。此外,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陶瓷文化的普及,将景德镇城市文脉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借课程之声,传历史之情。
孙新明,中共党员,文博系教师,设计学博士。她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始终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日常教学中,认真备课,辅导答疑,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精益求精,教学成效显著。对学生严格要求,关心爱护。为人以诚,待人以信,得到同事和学生的认可。
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她的自我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她深知教师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她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目标,在教学之余,坚持学习,不断充电,靠勤奋建立起了丰厚的知识储备。德与才要兼备,她非常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厚植潜心育人的工作态度。她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座闪亮的坐标,点亮学生们的人生梦想。
二、“积极探索,不断尝试”,是她的工作态度
在教学工作中,她从不安于现状,而是勇于尝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学水平,她坚持阅读相关教学书籍,虚心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琢磨先进的课件制作方法。她积极探索有效的新方法、新思路,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有所获。在拥有一桶水的同时,孙老师不仅仅将一碗水灌输给学生,还教给学生如何获得自己取水的方法和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三、“关爱学生,用心育人”,是她的行动指南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基本职责。她常常思考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问题,她认为,教书和育人二者应该是互为补充、辩证统一的。在教育工作中,她寓育人于教书中,将丰富的思政案例引入课堂,融入知识讲授过程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具体的工作中,孙老师还根据学生专业、学生情况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授,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教学无小事,事事需精心,这是指导她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朱明清,博士,文博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她教学态度认真严谨,热心从教、精心从教,能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视推动落实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坚持从教育理念抓起,系统建设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她充分发掘其所授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类学》、《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相关思想资源,自觉将思政建设与课程内容建设紧密结合,自觉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引导学生从所学课程中充分汲取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养分,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她重视趣味教学,提高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求学的意志和求知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突破单门课程局限,帮助学生建立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塑造学生不断开拓,形成更为开阔的眼界、更为开阔的思路和更为开放包容的观念。此外,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大学阶段学习对于人生的长远价值意义,突破教室书本的局限,将社会看成是一个人生的大课堂,帮助学生建立培养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意识,立志追求明德至善的人生远景。
范佳微,考古系专业教师,自2021年入职以来,承担了《考古学导论》《文物摄影》《拓片制作》等多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积累教学经验,才能真正教好书、育好人。在教学实践中,她始终勤于钻研,一方面注重虚心向学院老教师请教教学技能,到教学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课堂上“蹭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全力“充电”,自主参加文物摄影培训班,到博物馆、考古工地拍摄教学素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实践能力。两年以来,先后荣获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赛二等奖、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决赛文科组二等奖,并申报课程思政项目一项,指导的考古学专业本科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
她认真完成学院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协助系主任开展日常工作与实验室建设工作,参与完成了考古学本科评估、考古学专业省一流本科建设点申报、考古文博学院实验中心建设等工作。同时还担任20级考古学1班、20级文化遗产1、2班的班主任,竭尽全力帮助同学们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各方面的问题,当好大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
作为一名考古学的专业教师,她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记在心上,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重任,她坚定地表示,自己一定会继续努力,把青春的光和热奉献给考古事业,和同事们一道,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陶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