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不同类型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理解,推动课堂教学与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与文博行业之间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2025年10月,我院《无机质文物保护》课程特邀黄山风景区博物馆章静茹、湖北省博物馆张济夏、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高海彦,为2024级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开展了“石质文物、陶瓷文物与土遗址保护修复实践”系列专题讲座,讲座由学院教师刘潮、魏强兵主持。


章静茹以《室外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以黄山风景区摩崖石刻为例》为题,结合自身在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系统讲授了黄山摩崖石刻的常见病害类型,并结合黄山摩崖石刻的本体材质、结构特征及周边环境,引导学生运用文物保护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各类病害的成因。在讲解保护修复流程时,章静茹详细介绍了表面清洁、生物病害治理、裂隙修补、渗透加固、填色描新等关键技术,并通过修复前后对比图片,生动展示了保护工程的实施效果,强调“预防性保护”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

张济夏以《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的种类及基本流程》为题,从“最小干预、原真性、可再处理性”等文物保护原则出发,系统讲解了陶瓷文物修复的类型与理念,并结合自身丰富的陶瓷文物修复经验与参赛心得,分析了考古修复、陈列修复、隐痕修复、数字化修复等多种修复形式的区别与适用场景。在实操演示环节,他重点针对残缺补配部位的精细化打磨,以及补配部位如何打底釉、调色仿釉、绘补纹饰等常见修复难点,进行了现场技法演示,并指导学生亲手操作,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陶瓷修复的核心技巧。他强调,修复不仅是技术的还原,更是对文物历史与美学的深度理解。


高海彦以《南方地区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修复实践》为题,系统介绍了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典型病害,如片状剥落、裂隙、掏蚀、生物侵害等,并深入剖析其劣化机理。她重点讲解了“黑屋策略”、“隔水控湿”、“小环境监测调控”等保护策略,展示了防雨棚、截渗墙、回填展示、生物防治等工程实践,强调以环境控制替代化学加固。她还分享了数字孪生、植物精油绿色防治等最新前沿技术,展现了土遗址保护的系统性与科技融合趋势。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向三位老师提问,围绕露天摩崖石刻预防性保护、陶瓷文物隐痕修复的适用条件、潮湿环境土遗址生物病害防治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三位老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耐心细致地为同学们进行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理念,为文物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产业精英进课堂”系列讲座是考古文博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专业教学创新改革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