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掌握,使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实际工作状态,提高文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与文博行业之间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3月26日至28日,我院《考古修复》课程特邀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主任陈新、上海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陶瓷修复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戴维康、宁夏博物馆国家文物局2022年全国陶瓷文物修复技能大赛三等奖获得者李琦,为我院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们开展了陶瓷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系列专题讲座,讲座由学院青年教师刘潮、魏强兵主持。

陈新以《馆藏陶瓷类保护修复项目申报及相关问题》为题,结合自身在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申报及修复档案记录等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们系统讲授了陶瓷文物保护修复从项目申报、方案编制、政府采购到结项验收的全过程,并详细解读了一级、二级、三级文物修复的审批程序与经费管理要求。她强调,修复需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注重环境控制与风险防控。同时,她以馆藏瓷器修复案例为例,展示了病害评估、技术路线设计及档案记录的规范性操作。

戴维康以《传承、创新、开放——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保护与修复》为题,为学生们详细分享了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技艺七十年的传承脉络与发展情况。而后,从材料、方法、理念三个角度,结合上海博物馆陶瓷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实践探索,讲授了文物保护创新的意义。他还从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视角,结合中西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公众如何参与文物保护。
李琦以《陶瓷无痕修复技艺》为题,结合自身十余年丰富的陶瓷文物修复实践经验,通过西夏白釉剔刻花牡丹纹大罐、明宣德青花龙穿花纹大碗、宋影青双鱼盘以及粉彩、五彩、黑、白釉瓷等修复实际案例,为同学们详细讲授了各类瓷器在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及处理技巧。李琦强调修复需“随物赋形,尊重历史痕迹,用心去修。心从何处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她深刻诠释了“修复师与文物的精神共鸣”这一理念,并在现场操作中展示了如何打磨瓷器补配部位、如何喷涂打底釉、如何调配上色颜料、如何还原器物纹饰神韵与釉色质感和如何正确使用喷笔等各种在陶瓷修复实践中会遇到的重难点问题。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大家围绕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藏品管理及博物馆日常工作、公众有效参与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和陶瓷文物修复中可识别理念如何体现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三位老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耐心细致地为同学们进行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探索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理念,为文物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产业精英进课堂”系列讲座是考古文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专业教学创新改革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