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陈坤龙:礼失而求诸野?商代青铜冶铸区域特征的初步观察
时间:2022年06月24日 14:46 来源:

2022年6月24日上午9:30-11:00,应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邀请,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陈坤龙教授做了题目为《礼失而求诸野?——商代青铜冶铸区域特征的初步观察》的讲座。

此次讲座是我校天工论坛讲座第七讲,讲座由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吴军明教授主持,讲座地址为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334会议室,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137人参与线下和线上讲座。

 

讲座伊始,陈老师扼要地介绍了目前围绕商代中晚期青铜冶铸区域特征形成的新思考。

陈坤龙教授首先从围绕城固龙头铜器群铸造工艺考察入手,从而展开讨论“关于商代晚期的区域性青铜铸造传统以及区域特征形成过程”和“如何认识高放铅与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网络的关系”等问题,本次讲座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陈坤龙老师阐述了中原二里头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冶金技术的典型代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华夏风格与传统,其中二里头遗物具备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征:块范铸造法、铜锡合金以及有特征性的器物类型,并详细介绍了关于二里头青铜冶铸生产的物料的来源以及生产组织,并着重提及二里头文化的重大贡献。

二里头文化一方面在生产末端有稳定的金属物料来源,不仅确立华夏风格,也使得专业化分工、采冶分离更为明确;另一方面铜器成为了政治的物化表现,也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驱动力,使得铜器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身份发生了转变。

陈教授接着系统讲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截至2004年间,在汉中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共计发现有700余件,19个地点的33批发现中,出土地点多集中在城固、洋县,又称为“城洋青铜器”、从“城洋铜器群”。其中,城固龙头铜器出土地点位于名为“火疙瘩”或“贺家疙瘩”山丘底部。

随后,陈老师从龙头铜器范铸工艺考察、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传播与区域传统的形成入手,论述了商代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陈老师对商代晚期南方传统的认知与看法进行了详细讲解,提出从时代特征与区域特征两个维度来看,在南方发现的许多青铜器中有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性特点。

但围绕“南方生产的铜器,就是南方风格吗?”问题,陈老师表示两者不能直接画上等号。在技术与文化传统的视角来看,陈老师表示在商代中期,是很难观察到明确的南方传统或“南方风格”。 ● 第四部分

随着青铜器铸造材料的发掘发现,其区域特征的独立性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对从冶金考古分角度而言,铅同位素与青铜矿料的溯源对于认识其与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网络关系是很重要的。

陈老师对商代青铜器的同位素分布情况、商代高放铅铜器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商代铜器高放铅来源的基本事实、合理推理以及产地来源假说进行了详细讲解。

陈老师提出:目前各主要商代遗址铜器群中,含高放射性成因铅的金属物料具有单一来源,是对已有数据最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应认识到其在研究商代青铜冶铸技术发展、金属资源开发和区域物料流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吴军明教授首先感谢了陈老师的精彩分享,并对陈老师讲座中提出的诸多极富颠覆性的认识作出了总结。

在陈坤龙教授为期一个多小时的讲座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解了关于商代青铜冶铸区域特征的历史图景,推进了听众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和了解。在提问和讨论环节,陈坤龙老师针对老师与同学们的提问,做出了详尽的解答,大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