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公众号)2022年10月24至25日,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主办,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考古文博学院、元青花研究中心、校友基金会承办,中国收藏家协会古陶瓷学术研究委员会、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协办的景德镇陶瓷大学“求古归元”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艺术实验大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与业界同仁作报告和交流讨论,共有30余场主旨报告。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多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出席大会,并从不同研究视角围绕元青花做了相关的学术报告。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创始人李峰,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青白瓷专委会众多成员参加了研讨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所所长、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会长秦大树教授为“求古归元”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并做了题为“元青花研究三题”的学术报告。
▲ 秦大树教授致辞
图片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官方微信
▲ 秦大树教授致辞
秦大树教授认为元代青花瓷器可分为四类,并对每类瓷器的考古发现做了举例说明,分析了大致的特点,包括:1.元朝官方用瓷,主要发现于官方遗址和重要的品官墓葬;2.国内遗址、墓葬中较为广泛发现的器物,适合中国人的审美取向特别是汉人的审美品味的器物,以茶酒花香类器具为主,特别多酒器;3.主要发现于海外的西亚、中东,非洲地区,东亚、东南亚等地也有少量发现,也被称为“西亚型”元青花;4.大量发现于东南亚,以小件器物为主,也被称为“菲律宾型”元青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四类青花瓷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两类器物又分为精致的高端产品和粗的低端产品,内向型的低端产品各地都有发现,外向型的低端产品主要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发现,这种现象在大规模海上贸易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了。
随后,秦大树教授对元代青花瓷年代问题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了研究中的重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窑址出土元青花瓷器所反映的问题展开讲解。秦教授对落马桥窑址的相关考古发现进行了介绍,讨论了元代青花瓷的产品结构和生产模式,认为传统的“西亚型”和“菲律宾型”二元对立的观点已不能完全涵盖元代青花瓷消费的地域特征,每一区域青花瓷的消费都存在着多样性。划分的四类青花产品基本上都可以在落马桥窑址找到对应的器物,由此认为不同类型元青花的生产,可能并非是在不同的作坊进行,而极有可能的,在元代晚期景德镇的多个窑场,都在同时生产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青花瓷。
最后,通过梳理海外遗址、沉船发现的元代青花瓷,讨论了其在海上贸易中的地位,指出元青花瓷在当时外销瓷器中的占比大约在5%左右,也即元青花瓷在元代后期的外销瓷中处于次要的地位,许多场景中我们看到在海外的遗址和沉船中发现了许多元青花,多数情况是由于元青花被异化为一类元代最重要的瓷器产品,然后发掘者在报告和展示中突出强调了元青花,给人们带来了错觉。但青花瓷在元代晚期出现,也开启了景德镇制瓷业的新局面。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执行会长曹建文做了题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形成的工艺技术基础及原因研究”的学术报告。曹建文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提出:青白瓷是景德镇的立镇之瓷,而建立在宋元青白瓷基础之上的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的立都之瓷。
▲ 曹建文教授做学术报告
图片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官方微信
随后,曹建文教授就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产生的时间问题展开了论述。根据国内外出土纪年资料,他认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产生的时间应该在元代中偏后期,大致在元泰定(1324—1328年)之后的十四世纪二十年代末或三十年代初的元文宗时期,元代至元元年(1335年)到至正十五年(1355年)左右是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至正十五年(1355年)以后因元末战争的原因景德镇元青花生产整体上处于逐渐衰落的状态。
曹建文教授在报告中重点论证了青花瓷器产生的三个基本技术条件:1.钴料的来源于与加工技术,2.白瓷的烧造技术,3.陶瓷上的彩绘技术。曹教授认为景德镇元代的青花料跟唐代一样也都是从西亚进口的,而元代的青花钴料只有装饰在景德镇宋元透明的青白釉瓷胎上效果是最好的。元代中国生产白瓷、青白瓷的窑口不少,如南方的德化窑、吉州窑,北方的磁州窑、定窑、霍州窑等等,但是青花为什么在元代选择景德镇窑,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与景德镇宋元青白瓷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浓艳深沉的苏麻离青料与景德镇宋元透明的青白釉结合才是最佳的绝配,才能够制造出世界最好的青花瓷器。
▲ 景德镇元青花的钴蓝与青白釉的和谐关系
到元代中期,西亚优质的进口钴料与景德镇如玉般的青白瓷胎釉技术和磁州窑、吉州窑成熟的釉下彩绘技术三者在景德镇水到渠成地结合到了一起,这是景德镇窑在元代中后期能够创造出成熟青花瓷器的原因,因此曹建文教授认为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的产生和成熟是中国南北陶瓷技术交流的结果,是中国文明与西亚文明交流的结果。
▲ 1980年高安元代窖藏出土元青花带盖梅瓶
高安市元青花博物馆藏
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森达也做了题为“日本冲绳发现元青花瓷”的学术报告。森达也教授表示在1372年,琉球开始向明朝进贡。当时琉球有几个规模比较大的城堡,分别是今归仁城堡、浦添城堡、宇江城堡和首里城堡等,这些城堡遗址都出土了形体较大的元青花瓷器物。随后森达也教授就冲绳城堡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瓷,探讨了明代早期的中琉陶瓷贸易。
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郭学雷做了题为“保定元代窖藏主人及相关问题的探索”的学术报告。郭学雷馆长介绍了保定窖藏元瓷的特点,认为其工艺模仿金银器工艺,首创模印悬空浮雕技法,为元瓷中最复杂、最华丽及最费工时的产品。结合对窖藏瓷器、入藏地点和藏主可能身份的考察、分析, 郭学雷馆长判断保定窖藏的形成,当与至正二十年保定陷落战事有关。经对此期间官员的细致排查,发现元末重臣月鲁不花是窖藏主人的可能性极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高宪平做了题为“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出土元青花漏斗形器探析”的学术报告。2012年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元末明初地层出土了一件青花漏斗形器,为此前未发现过的新器类。结合同地层出土的其它遗物并与纪年资料等进行对比,可以判定为一件元代青花瓷。此件器物中空,造型上符合古代腰鼓“广首而纤腹”的形制特点,通过对比与工艺复原研究,推断其为腰鼓的半截鼓腔。瓷腰鼓流行于唐宋时期,梳理南北方生产腰鼓的瓷窑遗址有30多处,以河南鲁山窑、广西永福窑为代表。随着制瓷技术和礼乐文化的对外传播,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也开始生产造型相近的瓷质腰鼓。考古和文献资料表明,宋代以后陶瓷腰鼓生产式微,木质腰鼓以其轻便易携、音质清脆的特性成为上达宫廷、下至庶民的首选用器。落马桥窑址出土的这件器物制作精致,可能为礼制性活动用具,可以视为古代瓷腰鼓的最后一抹余晖。
景德镇市市场监管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陶检室主任、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汤辉做了题为“陶大元青花博物馆精品元青花标本与国内外重要馆藏元青花之比较”的学术报告。景德镇陶瓷大学元青花博物馆是国内收藏展出元青花标本数及修复件最多的博物馆。展览展出的300余件(含修复件160件)标本基本囊括了目前已知元青花瓷的绝大部分品种,其中有不少精品标本在造型、纹饰、铭文等方面可以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重要馆藏器物进行比对呼应。基于这批标本的产地属性,汤辉从工艺、美术、历史、制度等角度对这批元青花标本中的部分精品进行比对分析。
▲ 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汤辉做学术报告
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阎焰做了题为“元代青花透过丝路走廊及漠北入中亚西去陆路传播的思考”的学术报告。阎焰馆长将元大都、济宁路、上都、阿力麻里古城、丝路沿线等地出土所见的元青花,与史料及河中地区遗存标本和伊朗收藏元青花实物进行联系、考察,从中探寻海上贸易路线之外的陆路元青花传播途径的轨迹。
▲ 阎焰馆长做学术报告
据悉,本次学术交流主题共包括:元青花的制瓷工艺、技术、经济及文化交流研究;元代制瓷业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元代瓷业工艺技术主要成就及技术交流研究;元代瓷器的修复、保护和展示利用研究等。“求古归元”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为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 相关资讯
景德镇陶瓷大学元青花博物馆馆藏捐赠及开馆仪式于10月24日上午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广场举行。
元青花博物馆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厅设计按照整个陶瓷历史发展,分为唐宋,元,明、清,以及工艺和修复五个展示区域,共展出鲍杰军校友无偿捐赠的陶瓷标本总计955件(套),以元青花和元代标本为主体,其中元青花瓷标本300余件(含修复器160件)。
▲ 曹建文教授与留学生进行学术交流
▲ 带年号“至正甲申”的瓷片
该瓷片标本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元青花龙纹瓶上的“至正”年号一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 展馆陈列的标本
这些元青花修复器以及瓷片代表的器型多样,有大盘、碗、碟、罐、梅瓶、玉壶春瓶和高足杯等,而且品质极高,不亚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机构的收藏品,代表了元青花所能达到的水平。
▲ 展馆陈列的标本
该博物馆是国内展出元青花标本数量最多,也是元青花修复器最多的博物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馆藏中,有6件带铭文的元青花瓷片。其中一件瓷片带年号“至正甲申”,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元青花龙纹瓶上的“至正”年号一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 展馆陈列的标本